本文是“燃烧的岛群”第1435篇原创文章亚晶金融,作者:Me410。
作者简介:Me410,江苏南京人,主要撰写近代战争历史。最早在2008年于《战舰》杂志发表了“日本海军阿号作战始末”一文。此后笔耕不辍,迄今已发表各类文章50余篇。
全文共3300字,配图4幅,阅读需要10分钟,2025年8月7日首发。
图1. “莫斯科”号遗照
俄国海军巡洋舰“莫斯科”号,原名“光荣”号,是苏联“光荣”级导弹巡洋舰的首舰。该舰于1976年铺设龙骨。地点就在今日乌克兰的尼古拉耶夫。1979年下水,然后在1983年初建成服役。以其设计建造的时代背景,不难判断,这艘巡洋舰主要是作为远程巡航导弹的发射平台。其在苏联海军中的角色,大致类似于那些同样搭载了巡航导弹的核潜艇。所以位于舰体前半部分的16个导弹发射筒,构成其最显著的外观特征。
作为80年代的新锐战舰,“光荣”号以其在苏联外交工作中的表现出尽了风头。然而当1990年底入坞维修时,谁也没有想到,这一修就是8年。并且舰名也于1995年更改为“莫斯科”号。1998年底,军舰维修完毕,重回大海。之后又经过一年多的测试,直至2000年春天才重回现役,并成为黑海舰队的旗舰。
作为俄国战略南翼的尖刀,黑海舰队在俄国人的心目中有着巨大的份量。而作为旗舰的“莫斯科”号,自然也极为活跃,多次造访地中海,甚至前出印度洋,并在此与俄国太平洋舰队的舰艇展开联合演练。其中颇有重拾昔日苏联红海军荣光的意味。2008年在格鲁吉亚,2013年在叙利亚,2014年在克里米亚,“莫斯科”号屡次参与军事行动,无往不利。
当然,随着年岁渐长,军舰也需要频繁维修。2009至2010年间,该舰修了一年。据说主要是针对轮机和传动轴做了维修和更换。然后是在2016至2019年间,又做了一次大修。之所以时间较长,主要还是因为资金不能及时到位。按照俄国人的说法,每次大修必然伴随着设备升级。所以尽管船龄越来越长,俄国人还是将其视为绝对主力,绝无半分嫌弃。
图2. “莫斯科”号雄姿
时间来到2022年,随着俄乌战争全面爆发,“莫斯科”号再度披挂上阵。战争伊始,该舰就夺取了位于敖德萨海岸附近的蛇岛。有些消息源认为,俄国人原本还有直接登陆敖德萨的计划。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而夭折。但是无可否认,战争初期,南部战线是抵抗最为乏力的区域,也就是俄军进展最大的区域。所以以当时的视角亚晶金融,即便放弃登陆行动,俄军也能沿着陆路一路打到敖德萨。
对于“莫斯科”号而言,夺取蛇岛之后,该舰的主要任务就是执行海岸封锁。虽然舰载巡航导弹缺乏对陆攻击能力,但是巨大的续航力和大功率的雷达,使其仍然成为执行封锁任务的理想工具。谁也不曾想到,这项任务最终会葬送掉这艘巨舰。由于战争尚在继续,有关击沉“莫斯科”号的具体信息,依然保密。目前只能根据已经透露出来的信息做一些推断。
首先,大致可以确定,乌克兰人在4月13日以两枚新研发的“海王星”导弹攻击了“莫斯科”号,并最终导致其沉没。“海王星”导弹的历史同样可以追溯到苏联时代。其原型就是苏联海军的KH-35型导弹。北约代号SS-N-25。又因为其外形、性能、飞行特点都类似于西方的反舰导弹,故而被戏称为“捕鲸叉斯基”。
只凭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KH-35在苏联海军中的角色颇为另类。由于缺乏航空母舰这类远距离火力投掷工具,反舰导弹一直是苏联海军手中的头号武器。因此,苏联反舰导弹普遍以体积大射程远著称。并且通常伴随着超音速和高抛弹道。相反,欧美海军以航母作为打击核心,反舰导弹只是为水面舰艇提供基本的自卫手段。所以射程不需要太远,以低空亚音速掠海弹道为主。
仅凭对于欧美反舰导弹的模仿,即可看出,KH-35在苏联海军中也只是一种辅助性武器。地位并不高。正因为如此,据说最初的研发计划甚至准备交给东德。只是随着冷战末期时局动荡,研发计划最终还是回到了苏联人手中。并且要等到冷战终结之后的90年代才宣告完成。由于俄国海军军费拮据,印度海军成为KH-35的主要用户。俄国人要等到2003年才正式装备,并将其命名为“天王星”导弹。
同样继承了苏联遗产的乌克兰人,对于“天王星”导弹并无多少兴趣。尽管手中也有相关的技术资料,乌克兰人甚至没有考虑发展一款类似的武器,以便与俄国人争夺国际市场。直至克里米亚危机之后的2015年,乌克兰人才终于着手研发自己的版本,即“海王星”导弹。与俄国表兄弟相比,“海王星”的主要特点在于利用西方的技术对各项子系统进行升级。所以在射程、精度、抗干扰能力方面似乎更胜一筹。不过相关的系统整合依然是一道坎。迟至2022年全面开打时,“海王星”尚未完成最终测试。
图3. 如今名声在外的“海王星”导弹
俄国人对于“海王星”肯定早有耳闻。毕竟,乌克兰人并没有将其视为某种秘密武器,早在2020年即高调官宣出口印尼。但是俄国人显然低估了乌克兰人的努力。这是“莫斯科”号敢于贴近至乌克兰海岸100千米的主要原因。即便如此,要想让“海王星”命中并击沉“莫斯科”号,依然是一件极为艰巨的任务。毕竟,受限于弹体尺寸和飞行高度,弹载雷达的探测距离不会超过20千米。所以面对海岸外地平线以下的一个移动目标,乌克兰人的首要问题在于,必须确定目标的大致位置,以便导弹依靠惯性制导飞抵目标所在区域。否则,导弹的射程再远,也只能是无的放矢。
关于针对“莫斯科”号的目标定位问题,目前流传着两个版本。俄国人坚称是美国人依靠P8“波塞冬”巡逻机将目标方位传输给了乌克兰人。而乌克兰人则声称,是他们自己的TB-2型无人机对“莫斯科”号展开了持续追踪。以常理推测,真实情况很可能介于这两者之间。毕竟“莫斯科”号在乌克兰海岸外游弋了好一段时间。乌克兰人肯定心里有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摸清了该舰的行动规律。再结合无人机的追踪,并求助美国人核实,最终为“海王星”指明了目标的大致方位。
这个过程中唯一的问题在于,“莫斯科”号对于自己遭到乌克兰无人机的持续监视是否有所警觉。根据沉没之前流传出的图片显示,位于机库顶部的S-300F火控雷达并未指向舷侧受到威胁的方位。由此推断,“莫斯科”号的对空警戒必定非常糟糕。
TB-2对于俄国人而言,绝非新鲜事物。早在2020年的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的冲突中,就已经大出风头。事后根据以色列人的研究,这种无人机远非什么神兵利器。其部件大多由西方的民用工业产品拼凑。外壳材料也谈不上任何隐身能力。唯一靓眼的就是速度较慢。这使其在面对苏俄雷达时获得了意想不到的优势。因为为了优化针对喷气式飞机的追踪能力,苏俄防空雷达普遍牺牲了针对此类慢速目标的识别和追踪能力。装备俄系雷达的亚美尼亚人在2020年就已经吃了这个亏。“莫斯科”号应该只是步其后尘。
即便两枚“海王星”在无人机的引导下实现了隐蔽发射,在飞抵目标的最后关头仍需爬高并打开自身的弹载雷达,以最终锁定目标。且不谈“莫斯科”号的雷达是否发现了已经爬升高度的导弹,只要“莫斯科”号上的ECM能够侦测到雷达信号,依然可以为俄国人提供两分钟的预警时间,至少可以启动近防炮。但是这道最后防线依然悄无声息地崩溃了。要么就是俄军的信号侦测设备不给力;要么就是负责操作的水兵太菜了;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图4. 媒体总结的有关此战的示意图
最后,基于雷达制导的特点,导弹的瞄准点势必选择雷达信号反射最强的部分。再考虑到目标处于移动状态,那么最终的弹着点就处于这个最强发射区域的身后。观察“莫斯科”号的临终遗照,不难看出,导弹命中了船体左舷中部。由此推断,舰体前部包括舰桥和巡航导弹发射器就是该舰最主要的雷达信号反射源。据此,两枚“海王星”似乎打中了同一位置。或者至少弹着点相距并不远。尽管这会增强破坏效果,但是按照西方海军的标准,这样一艘万吨级的巨舰,不可能被区区两枚反舰导弹击沉。毕竟,每枚导弹只能携带一个150千克的弹头。其预设的毁伤目标最多只达到驱逐舰一级。
事实上,按照西方人的估计,当使用“海王星”级别的导弹对其发动攻击时,至少应同时发射11枚导弹,才能确保在5枚导弹被拦截的情况下,用剩下的6枚导弹击沉“莫斯科”号。然而“莫斯科”号还是因伤势过重而在4月14日沉没。这个结果一方面表明了俄国水兵损管不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苏联海军的舰船设计哲学,即作为导弹发射平台,只要能确保将导弹及时打出去即可。这就是戈尔什科夫引以自豪的“首轮打击舰队”概念。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舰船设计中的抗沉性能并非苏联设计师的关注重点。这意味着,在一场高技术常规战争中,苏联舰船的表现,恐怕难以尽如人意。
- 全文完,敬请期待下一篇! -
作者Me410的作品快速入口:
如果您觉得本站还不错,请扫这里关注、收藏、转发三连击
贵丰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